【南行星光·发展共研】“这是北大,我必须来!”——塞拉利昂硕士毕业生Jamil的中国求学路

2025-07-07 10:11:53 来源: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

  【编者按】

  “南行”,是一条承载着希望与使命的奋进之路。它指向广袤的全球南方——这片充满活力与挑战的土地,汇聚着人类发展的最迫切需求和最宏大愿景。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致力于分享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治国理政经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培养政府管理高端人才。一批批南南学院毕业生带着在北大沉淀的知识、开拓的视野与深厚的情谊,在各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关键岗位,投身发展的第一线,成为照亮前路的点点“星光”。

  在南南学院即将成立10周年之际,国家发展研究院青年学子对话南南学院毕业生群体,带着共同的发展之问,开启这段跨越理论与实践边界、连接本土经验与全球视角、融汇国内外青年智慧的深度“共研”之旅。

  Jamil Mamoud是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2024级公共管理(国家发展)专业硕士毕业生,来自塞拉利昂。他于2017年从塞拉利昂的Njala University毕业,获得经济学和金融学荣誉学士学位,并于2020年进入塞拉利昂财政部工作。2022年,他开始在University of Makeni在职攻读金融学和管理学硕士,并于2024年来到南南学院学习。从南南学院毕业后,他将回到塞拉利昂,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农业发展领域的相关工作。

  跨越山海,逐梦燕园

  Jamil与南南学院的邂逅是一段曲折但美好的故事。起初,对于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读书,他心怀顾虑:担心在中国水土不服、回国后可能面临职务变动,也担忧家庭和年幼的女儿。是他的上级领导鼓励他抓住这次机会,并承诺为他解决后顾之忧,让他坚定了来到中国、求学北大的决心。

  在申请过程中,一次线上面试安排在当地时间凌晨五点。塞拉利昂电力短缺,他的家中没有通电,必须去办公室进行面试。当他穿过黑夜抵达办公室的时候,时间正好是凌晨五点整。他说,之所以愿意克服重重困难,是因为这是北大,他必须来!

  谈到与中国的初相识,Jamil回忆道:来到中国后,他一下飞机就得到南南学院工作人员热情的接待,陌生感一扫而空。来到中国后,他发现这里的治安环境和生活便利令人赞叹,入住的宿舍更是各种设施一应俱全,使他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学业。

  学海拾珠,师友同行

Jamil与林毅夫教授交流

  谈起在南南学院学习、生活的时光,Jamil常常露出灿烂的笑容。在他眼中,学院的每一门课程都令人难忘: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让他了解到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傅军教授的《国家与经济发展》让他学会用政府-市场-企业相结合的视角分析经济发展政策。南南学院的周咏梅教授曾作为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在Jamil的祖国塞拉利昂工作了4年,Jamil说,在周老师的《国际发展合作》课堂上,能够与改变自己国家面貌的人坐在一起,感到非常激动。

  回忆起在南南学院的学习,Jamil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压力”。所有的课程容量都很大,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繁重的作业、小组展示任务常常让人应接不暇。但努力终有收获,这些课程不仅塑造了他思考政策和发展问题的思维方式,还让他收获了不断超越自我的喜悦:以前他羞于公共表达,经过课堂上无数个小组展示的锤炼,现在他已经能够非常自信地进行公众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南南学院,Jamil与良师益友共同成长。他的导师是黄清扬助理教授。在他眼里,黄老师是一个能够把控全局的完美主义者,总是能从全局的高度提出建议,而且也非常重视细节,对文中的每个字句都会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他的同学们来自16个不同的国家,大家文化背景各异,观点各不相同,在课堂上常常激烈辩论,却也能求同存异、精诚合作。在难得的闲暇时刻,他会挤出时间去五四操场踢足球,让自己能够元气满满地投入学业。

  心系家国,薪火相传

Jamil参加在华国际生武术训练营

  Jamil的硕士学位论文关注塞拉利昂的农业发展情况,特别是对一项旨在普及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国内大米产量的政策进行评估。目前,塞拉利昂90%的大米依赖进口,不仅需要负担高昂的进口税,还要面临粮价波动引发的通货膨胀风险。他在塞拉利昂财政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动这项政策落地。因此,学位论文写作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他将会把求学期间的思考带到实际工作中去。

  Jamil认为,塞拉利昂面对的主要问题是电力短缺、国内产品市场欠发达,几乎所有产品都深度依赖进口。这不仅是塞拉利昂一国的痛点,也是非洲诸国普遍面临的挑战。他说,林毅夫教授创立的新结构经济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金钥匙”。政府想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投资于基础设施,并创造好的营商环境,走最符合比较优势的发展道路。这不仅是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旨归,也是中国发展的实际经验。

  在他看来,塞拉利昂矿产、渔业和农业资源丰富,有潜力通过合适的政策推动经济增长,逐步改变现状。然而,想要推动社会进步并不容易,不仅需要长期投入,更要凝聚广泛共识。因此,在中国学习期间,他一直和国内的上级领导保持联系,时常沟通他在学习中的感受和想法,希望能吸收中国的成功经验,为自己国家的发展提供借鉴。

  Jamil说,如果要用一个词对他这一年的学习经历作个总结,那一定是“感谢”。他感谢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善,感谢北大丰富包容的校园文化,感谢南南学院全体教职员工敬业热忱的工作态度,感谢老师们有教无类、答疑解惑。从这些可爱可敬的人们身上,他深深体会到:中国经济奇迹的关键是人,人力资本积累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石。承泽园里的每一个人都日复一日地辛勤工作,这种集体性的奋斗精神是中国崛起的催化剂,这样的场景也激发着他推动祖国社会进步的豪情壮志。

  放眼未来,Jamil还有许多畅想:他希望今后还有机会回到南南学院攻读博士,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学识。在北大、在南南学院,他体会到教育的意义——社会进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所以教育下一代至关重要。因此,在工作之余,他计划在塞拉利昂国内的中学和大学义务授课,把自己的学识和感悟传递给下一代,凝聚发展共识。

  结束了一年的学习,Jamil即将踏上归途。他希望能延续在南南学院收获的友情,更希望未来能与大家继续分享自己在工作、学习中的进展。

  (转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陶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