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援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是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践的窗口,为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7月9—22日,由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立项,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与培训中心)承办的全球发展倡议下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研修班(下称研修班)在京顺利举办,来自伊拉克、南非、柬埔寨等8个国家20余名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领域的官员、学者和企业家代表等来华参加研修。
隆迪韦·姆布伊萨女士是南非马古苏托理工大学的高级讲师,并创办公司Isphepho Group,主营废弃物管理,提供回收及环保解决方案。在华研修期间,姆布伊萨女士亲身体验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治理的创新实践,对借鉴中国经验推动南非可持续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走出北京机场,坐进出租车,我惊呆了。街道一尘不染。我不断望向窗外,等待着幻觉破灭,但并没有。一公里又一公里,人行道始终整洁如新,树木修剪得整整齐齐,就连交通岛也显得精心打理过。仿佛这座城市刚刚接受了皇室的检阅。
我凑上前问司机:“这里一直这么干净吗?”他没听懂。我把问题输入翻译软件又问了一次,他礼貌地点点头,却带着几分困惑——对他而言,这再正常不过了。但对我而言,这几乎像是另一个世界——一座保持得如此完美的城市,仿佛一切都是精心编排的,就连风也被教导不要乱扔垃圾。
在我停留期间,我没有看到一张纸或塑料袋在街上飘荡。没有呼吁人们回收的广告牌。然而,从酒店到人行道再到旅游景点,到处都设有分类垃圾桶,垃圾各归其位,整个系统井然有序。
作为南非从事废弃物与循环经济的工作者,我不禁要问: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我愈发好奇。我注意到,街道清洁车不仅在清扫,还在喷水除尘。蓝白相间的回收车精准布点。每个公共空间都设有带有清晰标识的双色垃圾桶。没有喧闹的宣传活动——只有安静而持续的行动。
随后,我发现了更令人惊叹的细节:北京使用了先进的数字化废弃物管理系统。居民通过智能回收亭投递分类垃圾,可获小额奖励。一块屏幕即可追踪垃圾的完整过程——从餐馆的有机厨余到转运站。全程由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保驾护航,确保已分类的垃圾不再混流。这里不仅干净——而且智能。
对南非而言,这像是一瞥未来。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制定了完善的环境立法,市政参与度不断提高,回收回购中心越来越多,还有像Isphepho Group这样的组织,在学校和社区中开展开创性的工作,推广源头分类(Separation at Source, S@S)。
但我们也面临着持续的挑战:非法倾倒、公众冷漠、市政预算紧张以及系统碎片化。我们仍然严重依赖垃圾填埋场——其中许多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这不再只是一个废弃物问题——而是健康、韧性和正义的问题。
当废弃物遇上气候变化
在中国“气候变化应对与绿色发展研修班”上,我学到了最发人深省的一课:中国拥有健全的灾害预警系统。气象基础设施可提前侦测潜在灾害,推送警报并触发快速响应,挽救生命。
南非迫切需要这样的系统
2022年4月,夸祖鲁·纳塔尔省洪水造成436人死亡,损失超过170亿兰特。2025年6月,东开普省洪水导致约102人死亡,4700多人无家可归,并暴露出早期预警系统或紧急救援能力的惊人缺失——直升机姗姗来迟,没有专业潜水队,也没有救援犬队伍。一辆校车在姆塔塔附近被洪水吞没,数名学生连同司机与售票员不幸罹难,其余人则抱树待援。家属眼睁睁看着灾难实时上演,却无能为力。
这些不仅是冷冰冰的统计数字,他们是我们的邻居、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未来。他们正为我们的毫无准备付出代价。
重新思考废弃物作为气候韧性的关键
这段经历重塑了我博士研究的重点。废弃物不再仅仅是废弃物问题。它关乎韧性、健康和气候正义的问题。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这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倾倒的废弃物堵塞排水系统,加剧洪水。被污染的河流威胁着粮食安全。
倘若我们能打赢这场废弃物之战,便能向气候变化挥出有力一拳。
在南非,Isphepho Group等组织已经在打下基础——将废弃物教育转化为生活方式的变革。在学校里,孩子们学习分类、回收,重新思考自己与消费的关系。微小的行动,或可点燃代际变革。
南非现在需要什么
中国的成功证明:通过政策、基础设施、技术和公众支持,变革是可能的。我们必须立即行动。我们的国家亟需:
• 资金: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和灾害早期预警系统
• 伙伴关系:政府与私营部门携手,扩大智能化废弃物解决方案
• 公众教育:将回收习惯融入文化,而非一阵风式运动
• 社区投资:确保最脆弱群体从绿色发展中受益
• 研究:植根于我们独特的现实,推动创新落地
世界正在转变。气候在发出警告。问题是:我们会及时倾听吗?
北京让我明白,改变无需喧嚣,也能强大。有时,它始于一条干净的街道、一只分类的垃圾桶、一位无需督促便做正确之事的市民。
我来中国时只是一名学生。离开时,我成为了一名信徒——深受启发、坚定信念,并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充满希望,相信只要跬步相继,南非也能逐步构建一个更清洁、更安全、更具韧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