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别概况
(一)基本信息
1.国名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
2.地理位置和面积
埃及跨亚、非两大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西连利比亚,南接苏丹,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濒地中海。海岸线长约2900公里。面积100.1万平方公里。
3.气候条件
埃及全境干燥少雨。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地中海型气候,平均气温1月12℃,7月26℃。其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沙漠地区气温可达40℃。
(二)人口和行政区划
1.人口、语言和宗教
埃及人口约1.04亿。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伊斯兰教为国教,信徒主要是逊尼派,占总人口的84%,科普特基督徒和其他信徒约占16%。另有约1000万至1400万海外侨民。
2.行政区划
全国共划分为开罗省等27个省。首都为开罗(Cairo),人口约2262万(2024年)。
(三)政治概况
埃及实行共和制政体,总统为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掌握实权。现任总统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Abdel Fattah El-Sisi),2014年6月就职,2018年6月、2023年12月两度当选连任。2024年4月,宣誓就职开启第三个总统任期,任期6年。议会为两院制,众议院拥有立法权、监督权和财政权,新设的参议院为咨政机构。2024年6月埃及政府改组,马德布利留任总理。司法机构分为普通司法机构和行政司法机构,最高部门分别为最高上诉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设有最高宪法法院。检察机构包括总检察院和地方检察分院。主要政党包括萨拉菲光明党、新华夫脱党、埃及社会民主党、自由埃及人党和“埃及民族”政党联盟等。
(四)经济概况
1.宏观经济
埃及属开放型市场经济,拥有相对完整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体系。农村人口占总人口55%,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18%。工业以纺织、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为主,约占国内生产总值36%。服务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46%。石油天然气、旅游、侨汇和苏伊士运河是四大外汇收入来源。2023年,埃及国内生产总值为3912亿美元,同比增长2.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691美元。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2022/23和2023/24财年通货膨胀率分别为21.6%和32.5%。货币为埃及镑。2024年10月,官方汇率为1美元兑换48.6埃及镑。
2.对外贸易
埃及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贸易关系,主要贸易伙伴是中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日本、沙特、阿联酋等。2022/2023财年埃及对外贸易总额为1104.07亿美元,其中进口707.83亿美元,出口396.24亿美元。埃及主要进口商品是机械设备、谷物、电器设备、矿物燃料、塑料及其制品、钢铁及其制品、木及木制品、车辆、动物饲料等。主要出口产品是矿物燃料(原油及其制品)、棉花、陶瓷、纺织服装、铝及其制品、钢铁、谷物和蔬菜。埃及出口商品主要销往阿拉伯国家。
二、发展合作基础信息
(一)对外政策和受援情况
埃及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主张在相互尊重和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加强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突出阿拉伯和伊斯兰属性,积极开展和平外交,致力于加强阿拉伯国家团结合作,推动中东和平进程。
埃及接受的外国援助主要有无偿援助、低(无)息贷款,以及外汇存款等形式。其中,无偿援助多由美欧国家提供,贷款由国际和地区性发展金融机构提供,外汇存款多由海湾国家存在埃及中央银行用于流动性支持。据经合组织(OECD)统计,2021年和2022年埃及获得的净官方发展援助金额分别为7.94亿美元、5.82亿美元。
(二)国家发展规划
2016年2月,结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埃及政府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埃及2030愿景》(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Egypt Vision 2030)。其中,经济发展的三大核心政策包括:保持宏观经济稳定,降低财政赤字;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在各领域实施类似新苏伊士运河的大型国家项目。
(三)多边及区域发展合作机制
埃及在阿拉伯、非洲和国际事务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开罗现为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所在地。2016年7月,时任埃及外长盖特担任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并于2021年3月连任。埃及参加的自由贸易协定(FTA)或优惠贸易安排包括:泛阿拉伯自由贸易区、东南非共同市场、南方共同市场、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定等。2024年1月,埃及正式加入金砖国家机制。
(四)财政和债务
2023/24财年,埃及财政收入2.1万亿埃镑,支出近3万亿埃镑。2024/25财年,财政预算收入2.6万亿埃镑,较上财年增长22.5%;预算支出3.87万亿埃镑,增长29%;预算赤字1.27万亿埃镑,赤字率预计为7.2%。据埃及央行数据,截至2023年底,埃及外债总额为1680亿美元。其中,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卡塔尔等国家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非洲进出口银行、欧洲投资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是最主要借款来源。
(五)交通基础设施
埃及交通运输便利,近几年海、陆、空运输能力增长较快。全国铁路网由28条线路组成,总长1.0万公里,共有796个客运站,日客运量200万人次。公路总长约4.9万公里。全国现有亚历山大、塞得港、杜米亚特、苏伊士等62个港口,年吞吐总量为800万集装箱,海港贸易量为1.01亿吨。内河航线总长约3500公里。苏伊士运河是沟通亚、非、欧的主要国际航道。全国共有机场30余个,其中国际机场11个,开罗机场是重要国际航空站。
(六)能源电力
2022/23财年,埃及发电总装机容量约为60吉瓦,年总发电量为216252吉瓦时,5年内年均增长2.6%。发电仍以蒸汽为主,水电、风电和太阳能装机容量合计占比近10%,位于地中海沿岸的达巴(El-Dabaa)核电站正在建设。埃及政府预计2025年夏季电力缺口将达到3至4吉瓦,为此制定专项计划,旨在通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弥补。埃及电网是中东和北非地区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重视跨境电网建设,计划将埃及建设成为区域性发电和交易枢纽。
(七)科教医疗
埃及在小学至初中阶段普及义务教育制度。全国共有大学34所,著名的有开罗大学、亚历山大大学、艾因·夏姆斯大学、爱资哈尔大学等。大学高等教育平均入学率达32%。据埃及中央公共动员和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24财年国家教育投入达到2299亿埃镑,约占公共支出总额的7.7%。截至2022年底,全国有公立医院662家。2023/24财年,公共卫生投入1479亿埃镑,约占公共支出总额的4.9%。截至2024年初,埃及人均预期寿命为71.5岁,其中女性74.1岁,男性69.1岁。
(八)土地制度
外国投资者购买、租赁埃及土地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1963年15号法、1981年143号法和1996年230号法。埃及农业用地基本归私人所有,其他类型土地大多为国家所有。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任何外国人,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均不得拥有农业用地;外国人与埃及公民成立的合伙或联合股份公司(埃及公民所占股份不得低于51%)可拥有一定面积的沙漠土地;除战略地区外,外国企业可以购买土地和房产用于商业运营。
(九)税收规定
埃及税收制度健全,采用属地税制。相关法律包括《所得税法》《房地产法》《增值税法》《海关法》《印花税法》《经济特区法》《投资法》等。涉及企业经营的主要税种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印花税、房地产税、关税、赠与及继承税、不动产税、土地税和社会保险费等。
(十)要素成本
埃及居民生活用水价格为0.68~3.15埃镑/立方米,工业用水6埃镑/立方米;污水处理6埃镑/立方米。居民和商业用电实行阶梯电价。居民生活用电价格为0.58~1.65埃镑/度,商业用电价格为0.65~1.8埃镑/度,工业用电价格为:低压1.5埃镑/度、中压1.389埃镑/度。民用燃气实行阶梯气价,价格为2.35~3.75埃镑/立方米。2024年7月,柴油价格为11.5埃镑,92号汽油价格为13.75埃镑,95号汽油价格为15.5埃镑。埃及平均月工资为9230埃镑,工资达到17100埃镑以上的就业人员约占5%,10%的就业人员工资为13400~17100埃镑,65%的就业人员工资约为5210~13400埃镑,20%左右的就业人员工资低于5210埃镑。
(十一)环保要求
埃及环保管理部门是环境事务署。根据埃及《环境法》(1994年第4号法),所有投资项目在获得工业发展总局(IDA)等机构颁发的最终许可之前,都必须通过环境事务署的环境影响评价。
(十二)社会治安
埃及自2021年10月宣布解除紧急状态以来,在政府强力控制之下,整体安全形势较好,但局部地区仍较为敏感。2022年上半年,西奈半岛地区恐袭频发,埃及警方仍在加强清剿。埃及法律允许当地居民合法持有枪支,但须经严格审批。
(十三)主要媒体
中东通讯社是埃及国家通讯社,也是目前中东地区和阿拉伯世界最大的通讯社。主要媒体包括《金字塔报》《消息报》《共和国报》《晚报》等阿拉伯文报刊,《每日新闻》《埃及公报》等英文报刊,《埃及前进报》《埃及日报》等法文报刊,埃及广播电台、国家广播电台、中东广播电台、亚历山大广播电台等广播电台,以及埃及电视台、尼罗河电视台、DMC、MBC、EXTRA NEWS、“祖国回声”等电视台。
三、中国与埃及关系
(一)总体情况
埃及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中埃自1956年5月30日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1999年4月,两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2006年5月,两国外交部建立战略对话机制。2006年6月,两国签署关于深化战略合作关系的实施纲要。2014年12月,中埃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6年1月,两国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2020年1月,双方同意朝着新时代构建中埃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提升两国关系水平。
(二)高层互访
近年来,两国高层交往频繁。2022年2月,习近平主席会见来华出席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的塞西总统。7月,习近平主席就埃及国庆70周年向塞西总统致贺电。12月,习近平主席在利雅得会见塞西总统。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会见来华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埃及总理马德布利。12月,习近平主席致电祝贺塞西当选连任埃及总统。2024年5月,习近平主席同来华出席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进行国事访问的塞西总统举行会谈。10月,习近平主席在喀山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会见塞西总统。
(三)经贸关系
2006年11月,埃及宣布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近年来,两国政府积极鼓励和推动双方企业扩大经贸合作,双边贸易持续发展。2013年,中埃贸易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达102.13亿美元。2023年,双边贸易额158.1亿美元,下降11.7%。其中,中国向埃及出口149.3亿美元,从埃及进口8.8亿美元。
四、中国在埃及开展发展合作情况
(一)总体情况
自建交以来,中国在埃及援助实施了二号卫星等大型标志性项目,以及扫雷器材、抗疫物资和疫苗、职业培训中心等小而美、惠民生项目;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为埃及在经贸、农林、公共管理等领域培训相关人才。
(二)重点领域
中国对埃及援助涵盖航空航天、医疗卫生、人文教育等重点领域,契合埃及发展需求,为埃及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近年典型援助项目
1.二号卫星项目
2023年12月,我援埃及二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该项目于2019年9月正式启动,包括一颗小型遥感卫星、一个地面测控站和一套地面应用系统。埃及二号卫星在我援建的埃及航天城卫星总装集成测试中心进行总装和测试,是一颗配置高分辨率相机的光学遥感小卫星,在轨交付后服务于埃及国土资源利用、水利、农业等领域。该项目是中国第一个采取对外援助成套项目管理模式的国际合作卫星工程,是中埃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成果。埃方表示,埃及二号卫星项目为埃及航天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埃及航天专业人才培养,助力埃及成为非洲和中东地区航天卫星领域的“领航者”。
我援埃及二号卫星初样星
2.航天城卫星总装集成测试中心项目
2024年2月,我援埃及航天城卫星总装集成测试中心(EGA)项目正式交接。项目包括AIT厂房建设、设备研制配套、航天器AIT技术培训等,旨在提升埃及自主研制卫星能力,使埃及成为非洲及阿拉伯地区第一个具备卫星总装集成测试能力的国家。埃方对此高度赞赏并衷心感谢,表示愿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同中方合作,借鉴中方在航天领域的丰富经验,助推埃及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发展。
我援埃及航天城卫星总装集成测试中心项目
3.苏伊士运河大学渔业水产教学与培训中心项目
2014年,我援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渔业与水产教学培训中心项目落成。项目内容包括教学与培训中心及实验大楼、苗种孵化培育车间、饵料培育车间、苗种中间培育车间等,总建筑面积4540平方米。该项目是非洲地区首个功能完备的渔业水产养殖实验室和培训中心,为埃及培养渔业水产专家,帮助埃及形成完整的水产养殖行业。时任埃及临时政府总理马赫莱卜对该项目给予高度评价。
我援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渔业水产教学与培训中心项目
4.抗疫物资和疫苗项目
新冠疫情期间,中方先后向埃及提供了四批抗疫物资以及四批疫苗。埃及卫生与人口部长加法尔表示,疫情发生以来,在两国元首亲自关心指导下,埃中抗疫合作不断深化。此前在中国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塞西总统派哈莱部长作为特使访华,这不仅是在物质层面向中方提供援助,更是在政治和精神层面给予中方坚定支持。在埃及发生疫情后,中国率先向埃方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帮助,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升华了埃中两国间的深情厚谊。
援埃及新冠疫苗
5.扫雷器材项目
2009年2月,我向埃及提供了一批扫雷器材,包括70部探雷器、10部电起爆机及其零部件,并派出专家组对埃方人员进行设备操作培训。该批器材用于埃及西北海岸二战期间残留地雷的清除工作。埃方感谢中国政府提供的宝贵援助,表示中国的援助体现了双方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深厚情谊。
扫雷器材交接仪式
(上述信息摘编自外交部、商务部、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驻埃及使馆、新华网等官方网站或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