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时带走了对中国的全新认识”——一位巴勒斯坦学员的心声

2025-08-25 11:21:53 来源: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

  【编者按:中国援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是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独特窗口,通过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架起中外相知相亲的桥梁。5月23日—6月12日,由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立项,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承办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及农村发展官员研修班顺利举办,来自巴勒斯坦、肯尼亚、尼泊尔、泰国等11个国家的29名官员和学者代表等来华参加研修。巴勒斯坦学员萨梅赫·哈桑·穆斯塔法·德威卡特先生通过来华研修,对中国有了全新的认识。】

  谢谢!

  我只想以这句“谢谢”开启我的故事——感谢中国人民。

  来中国之前,和世界上很多人一样,我受西方媒体影响,对中国印象并不好。但是,我有幸在中国参加了为期21天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及农村发展官员研修班,这次经历颠覆了我所有认知。

  刚抵达北京,我的双眼便为之一亮——眼前的城市美轮美奂,我惊叹于北京的城市布局与精妙设计——方寸之间尽显匠心独运。我还收到了一份工作人员的温馨提示:如果迷路了该如何回到酒店,还附上了求助电话号码,唯一需要担心的,是我可能会在这座庞大的城市中迷路。

  北京是我去过最安全、最好客的城市。人们微笑着毫不犹豫地帮助我,即使不会中文,乘坐地铁也比很多国际城市更便利。我还看到青少年着汉服同家人游览古迹追寻历史。除非年轻人发自内心,世界上没有哪国能这么自然地让他们爱上传统文化。

  我想:“好吧,北京毕竟是首都,或许其他地方不是这样。”然而,我错了。在呼和浩特,我亲眼看见光伏板下饲养羊群,展现着中国人综合利用土地的智慧。更让我动容的是,少数民族蒙古族独特的文化、服饰和语言欣欣向荣,展现出中国的和谐包容发展。在合肥,我遇到了同样热情善良的人们,喝的免费咖啡比我有生以来在家乡喝的还要多。中国人的善意并非表面礼貌,而是发自内心的纯粹真诚,这正是中国的底色。

  我在中国学到了:

 一、政治制度——信任为基,而非畏惧而治

  关于中国最大的谎言之一,便是人民惧怕其政府。而我感受到的,恰恰相反。在中国,我看到的是真正的信任,因为政府切实履职尽责、真心为民,我看到老百姓都很安心,因为政府正在努力让人民生活得更轻松更美好。

 二、经济——胸怀贫困百姓

  中国如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基层做起,从投资农民、贫困人口和农村开始,给予他们安全保障,让他们感受到政府与他们同在,让他们不必担心吃不饱、睡不好、穿不暖,不必忧心教育与医疗,让他们总有房可居。中国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带动了农村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中国经济立足于其最稳固的基石——人民。

  而且,中国并未将这些经验秘而不宣,而是向全世界讲述他们的做法。中国将其经验、知识、路径分享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因为中国人坚信:人类共处一颗星球,唯有携手合作,才能共绘美好未来。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如果中国能够做到,那么其他发展中国家也能够做到”。

 三、文化与遗产——五千年薪火不息

  在中国,你不仅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你还能感受到它。它就在街巷里,在故事中,在人们的微笑里,五千年之久的文明仍与当下的年轻人同频共振。那不仅是历史,更是文化遗产,它一直存在于中国人的血脉里。

 四、人口——多却并未感觉拥挤

  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14亿人口听起来虽多,但在街上漫步数小时,也不觉拥堵喧嚣。比如,你或许感到疑惑,怎么到处都是眼镜店?然后你突然明白了:人的确很多,你只是没一次性看到14亿人罢了。这,正是规划的力量——化解混乱,形成秩序。一个拥有世界第二大人口的国家,立志让人人有其所,人人得其乐,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正如习近平主席回应老妇人的那句“我是人民的勤务兵”,这正是一个伟大国家与伟大领导人的气度——众生平等,齐心筑梦。

  我亲爱的中国朋友,或许你们对良好的基础设施、安全的生活环境、宜居的城市、以民为本的政府等等已经习以为常,但请相信,你们所拥有的,正是世界上无数人梦寐以求的。请为你们所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吧,也请坚信,中国是当今世界最自由、最民主的国家,没有人能夺走你们的梦想和成就。

  最后,

  致中国政府

  致中国共产党

  致农民

  致工人

  致那位在车站送我水果的慈祥老人

  致那位送我咖啡作为欢迎礼物的女孩

  致那位给迷路的我指路的公交司机

  致那位教我用中文说“谢谢”的学生……

  谢谢你们。

  我是来中国参加研修班的,但离开时却带走了更珍贵的东西——对中国的全新认识。今后,如果有人问我中国怎么样,我只会说:去中国吧,亲眼去看看。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哪个种族、哪个宗教,当你来到中国,你会发现,这里就像家一样。

  (摘编自农业对外合作之窗——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毕尚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