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55周年。55年来,一批又一批援外医疗队队员坚持不懈地开展援外医疗工作,为增进与受援国人民的友谊,推动与受援国的友好合作,构建中国改革开放的良好国际环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援外医疗队历史
1963年,应阿尔及利亚政府邀请,中国向阿派出首支援外医疗队,从此开启了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历史。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派遣援外医疗队数量逐渐增加。截至2018年7月,中国先后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71个国家派遣过援外医疗队,累计派出2.6万人次,诊治患者2.8亿人次。
二、援外医疗队现状
目前,中国向56个国家(其中45个是非洲国家)派有医疗队,1095名医疗队员分布在111个医疗点上。1809人次援外医疗队员获得受援国政府颁发的总统勋章等各种国家级荣誉。全国有27个省(区、市)承担着派遣援外医疗队的任务。援外医疗队的专业组成多样,以内、外、妇、儿等临床科室为主,既有西医,也有中医,既有普通专科,也有脑外科等高端专业。医疗队员一般一年至两年轮换一次,费用主要由中国财政承担。随着医疗队的派出,中国每年还向受援国赠送部分药品和医疗器械。
三、援外医疗队成绩
55年来,一批又一批援外医疗队远离祖国和亲人,在各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下,克服困难,全心全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他们不仅治愈了大量传染病、常见病和多发病,还成功开展了心脏手术、肿瘤摘除、断肢再植等高难度手术,挽救了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他们不仅利用现代医疗技术,还将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医药技术以及中西医结合的诊疗办法带去,诊治了不少疑难重症。他们不仅承担了所在医院的主要诊疗任务,还通过临床带教、共同手术、举办专题讲座和培训班等各种形式,向当地医务人员传授医疗技术,为受援国培养卫生人才,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2010年以来,在亚洲、非洲、加勒比海地区20多国开展“光明行”活动,帮助上万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建立了23对对口医院合作,共同建成了心脏中心、微创外科中心、眼科中心等一批医疗示范中心,培养了一批能够独立开展新技术的医务人员;开展妇幼健康工程等活动,帮助相关国家提升妇幼健康保障能力。
2014年,埃博拉疫情在西非暴发,中国派出1200多名医务人员,同疫区国人民并肩战斗,实现“打胜仗、零感染”的目标,取得抗击埃博拉疫情的全面胜利,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此后,中国加大公共卫生援外力度,分别派出专家组帮助安哥拉、圭亚那、马达加斯加等国协助防控黄热病、寨卡、鼠疫等疫情,支持非洲疾控中心建设,帮助非洲国家建立符合国情和发展水平的公共卫生体系。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刚果(布)接见援外医疗队时,总结提炼出“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援外医疗队被誉为“白衣使者”、“南南合作的典范”和“最受欢迎的人”,成为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长期合作的典范。援外医疗队为促进受援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增进中国人民与发展中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信任,做出了杰出贡献。
(素材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