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非洲千家万户“端稳饭碗”

2021-12-16 19:46:41 来源: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

  农业是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多年来,中国通过持续派驻农业专家组、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等方式,不断提高非洲国家农业生产能力,帮助非洲人民稳住“米袋子”“菜篮子”,让成千上万人成功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好日子。

  眼下正值水稻播种季节,布隆迪小伙欧内斯特正在指导当地农户种植技术。3年前,还在农村过着贫苦生活、常常为吃不饱饭而发愁的欧内斯特,如今已是布隆迪布班扎省的水稻种植带头人。

  变化源自2018年春天。中国农业专家组一行9人抵达布隆迪,开展农业技术援助。欧内斯特所在的布班扎省基航加县林格4村被专家组选定为水稻示范村。

  “我们将中国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引进布隆迪,通过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及调查研究,帮助当地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培养本地人才。”援布隆迪农业专家组组长杨华德说。

  林格4村位于布隆迪西北部,有134户1072人,水稻种植是其支柱产业。在中国农业专家组到达前,这里的水稻单产为4638.8千克/公顷,种植水稻人均纯收入仅40美元。

  “多数农户尚未解决吃饭问题,住房条件也差,医疗、子女上学等历史欠账很多。”杨华德说。

  中国专家组提供了杂交水稻第一季示范种植所需要的种子、化肥、农药,并对农户进行指导、培训。聪明好学的欧内斯特被选为农民技术员,跟随专家组学习杂交水稻的栽培技术。

  4个多月后,第一季杂交水稻收获了。134户农户的平均水稻单产比以前增长136%,人均纯收入达到134美元,是过去的3倍多。

  杨华德说,经过第一季的种植,农户将下季生产所需的水稻种子、化肥、农药等集中起来形成基金,满足第二季生产,随后逐渐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

  农户有了余粮和存款,因贫失学的孩子回到了校园,有的还盖起了新房,全村的生产生活显著改善。

  “每到稻香扑鼻的季节,乡亲们就会感叹,是中国的好味道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欧内斯特说。

  如今,越来越多中国优质、特色农产品走进了非洲人民的生活中。在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经过中国专家指导,菜农凯尔索种的中国大白菜丰收了。他逢人便讲:“我爱中国大白菜!”在埃塞俄比亚,农业专家郑艾宝帮助当地农民引进了“高温1号”和“太空2号”两个中国平菇品种,并积极开展食用菌技术培训和实操指导,深受欢迎。

  在布基纳法索,第一次看到清澈的水流从井中沿着管道流到脚下稻田的农民库杜古·卡布雷高兴得手舞足蹈。他知道,这块自己忙活了一辈子也收不了多少粮食的旱地将从此变成旱涝保收的水田。

  布基纳法索由于雨季时间短、缺乏灌溉设施,常年粮食产量低下,一度有60%的粮食依赖进口。在卡布雷生活的村庄,居民们历来过着“水比油贵”的生活,只能依靠4个月的雨季开展农业生产。

  2018年7月,中布两国复交不到两个月,第一批中国农技专家便来到这里,开展农业援助工作。为了让当地居民尽早摆脱缺水生活,从勘察、设计到施工,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中国专家终于成功钻出了水,让当地居民获得了稳定的水源。

  卡布雷说,中国专家修建的水利设施和带来的生产技术让水稻产量极大提高。如今,他还在地里种上了卷心菜、西红柿和胡萝卜,不仅解决了一家人所需,多余的粮食和蔬菜每年预计还能为他带来超过80万西非法郎(约1400美元)的收入,显著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

  布基纳法索农业部202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国稻(谷)产量达到45万吨,比2017年增长了40%。“这离不开中国政府的大力援助,离不开两年多来中国援布农技组的辛勤付出。”布基纳法索总统水稻种植发展倡议国家技术秘书高素·萨努说。

  在近日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表示未来三年将为非洲援助实施10个减贫和农业项目,向非洲派遣500名农业专家,鼓励中国机构和企业在非洲建设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

  (文/吕梦琦 王皓 解园)

  (转自《参考消息》)

[责任编辑: 刘钟灵 何媛 ]
03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489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