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普通的力工到一名工程测量技术人员,27岁的坦桑尼亚小伙胡斯玛,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蜕变”。
与胡斯玛同乡的格迪要尼,曾经连一颗钉子也钉不正,如今已是一名合格的木工,还能独立带队完成小单元施工。
他们所在的卡盖拉职业技术学校项目,位于坦桑尼亚西北部的卡盖拉省布科巴市,包括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教师公寓以及实训车间等14个单体建筑。
“项目投用后,学校可满足逾800人接受长期培训和2000人进行短期学习,同时可保障350名学生的住宿。”卡盖拉职业技术学校项目经理晁晓阳介绍,该项目由中国政府援建、山西建投集团承建,如今已进入收尾验收阶段。
回忆起两年前的场景,晁晓阳感觉依然历历在目。那时候当地几乎没有超过6层的建筑,项目80公里内没有任何大型土方施工机械,而且懂英语的人也很少,沟通非常困难。
受到疫情影响,项目开始后,物资发运十分困难,来自国内的技术人员数量明显不足。
为了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项目组积极与当地教育部门协调,租借、购买工程设备,在带领当地工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做到不停工、不停产,于2021年2月完成了中期验收工作。
虽然正式培训还未展开,但这所学校的造血效应已悄然开始。像胡斯玛、格迪要尼这样一批当地的工人,经过一段时间在项目上的学习和实践,从农民、搬运工等角色,纷纷转型成可以独当一面的技术人员,收入达到原来的3倍以上。
格迪要尼十分感谢中国援建的学校给了他们就业和成才的机会。“这样的学习机会很难得,学到技术终身受益,不仅能够有稳定的收入,还有机会去大城市谋生。”他说。
正如坦桑尼亚教育部长在项目开工时所说,通过这个项目将为本地居民提供将近400个就业机会,希望工人在施工期间能学会并掌握各种技能,也希望职业技术学校将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技能教育和就业机会。
山西建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建成后,可大大缓解当地教育资源短缺的难题,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援布隆迪专家杨华德在当地水稻示范村进行田间培训。(受访者供图)
(文/吕梦琦 王皓 解园)
(转自《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