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两年又七个月的时光中,获得最珍贵的荣誉之一是一封当地人的亲笔信。在信中,一位母亲表达了对挽救她孩子生命的深深感激之情,并亲切地请求刘振球给这个孩子取一个中文名字。
2023年5月,刘振球成功治疗了一名严重呼吸窘迫的新生儿。在婴儿母亲的请求下,他给婴儿起了一个中文名字:“泰乐”,寓意“否极泰来,平安喜乐”。
3个多月后,他受邀请前往巴新中部的一个美丽村庄,参加泰乐出生后100天的庆祝活动。村民用精心布置的场地、手工制作的欢迎横幅和花环,以及丰盛的午餐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让刘振球深受感动。
泰乐的“百日”,泰乐家人及村民合影
今年10月9日,第12批和第13批援巴布亚新几内亚(以下简称“巴新”)中国医疗队交接仪式在医疗队驻地举行。这意味着,第13批队员将正式接过“接力棒”,在巴新开始为期1年的国家援外医疗任务。
10月15日,即将离开自己服务了两年多的地方,刘振球和医疗队的队员们心中百感交集。他们参与的中巴新医疗卫生合作是两国人民间深厚友谊的最佳见证之一。
2002年,中国政府向巴新派出第一批医疗队。21年来,13批医疗队共130位中国医务工作者远跨重洋来到巴新,为改善巴新的医疗卫生状况,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出积极贡献,也为两国进一步扩大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打下了坚实基础。
“有什么比拯救生命更令人满足呢?医疗工作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传递希望、爱和幸福的使命。”刘振球告诉澎湃新闻。
为泰乐检查身体
“中国爸爸”的故事
2021年3月,刘振球加入第11批中国医疗队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作为一位儿科副教授,他是中国赴巴新医疗队中的第一位儿科医生。
“刚到这里的时候。一踏进医院,就看到这里新生儿的环境太糟糕了,病房温度湿度应该是恒定的,这里却热得要死,早产儿室也没有,药也没有,我们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展开救治。”刘振球回忆道。
刘振球的临床工作主要集中在该国首都莫尔兹比港总医院的特别护理婴儿(Special Care Nursery,SCN)部门。该部门的医疗设备、诊断和药物当时非常有限,没有呼吸机,医疗人员人手不足,因此在提供护理方面承受巨大压力。
据了解,目前巴新普通的新生儿死亡率为每1000名活产婴儿中有39名,远高于许多发达国家甚至是发展中国家。莫尔兹比港总医院作为巴新最高级别的综合公立医院,其特别护理婴儿(SCN)的新生儿死亡率在每1000名活产婴儿中120名到200名之间。
刘振球通过分析和调研指出,巴新婴儿高死亡率归因于围产期护理和筛查不足、不恰当的抗生素使用策略、不标准的新生儿复苏、新生儿呼吸支持严重短缺,以及实验室诊断能力有限。要降低婴儿死亡率,首当其冲的是急需推广和传播新生儿护理技术。
“最容易导致新生儿死亡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新生儿的复苏,这是帮助婴儿适应从妈妈肚子里到外面后肺部工作的转变过程,如果没有做好的话就比较危险;第二个就是呼吸衰竭。严重窒息的孩子肯定要呼吸机支持,而这里都没有,我们就想办法从国内寄过来组装起来。”刘振球说。
在2023年1月、4月和7月,刘振球在首都地区、中部省、莫罗贝省和新爱尔兰省进行了新生儿复苏技术的推广,受到当地医护人员的高度认可和赞誉。这些努力对医疗援助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为减少巴新新生儿死亡率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泰乐的成功治疗正是得益于中国医疗队从国内运送过来的呼吸机到位后,使得巴新在新生儿通气治疗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结果。
今年5月,泰乐在首都莫尔兹比港总医院出生。他出生时仅重2600克,被诊断为重度出生窒息、胎粪吸入综合征、败血症,一度生命垂危。
刘振球与总医院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迅速组成治疗小组,用不久前刚组装好的巴新全国第一台新生儿呼吸机及时给予泰乐呼吸支持,精准施策,使泰乐最终痊愈。
泰乐出院后,刘振球和孩子的父母仍然保持着联系,关注泰乐的恢复情况。泰乐父母将刘振球亲切地称为孩子的“中国爸爸”,也一直想把刘振球请到村里去,因此,就按照中国人的习俗给泰乐办了一次百日宴,一起分享孩子健康成长的喜悦。
“一位巴新的记者在报道了泰勒的故事后,流下了眼泪,我后来才知道她的孩子在出生时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而没有呼吸机,不幸夭折。”刘振球叹息道。
莫尔兹比港总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加米尼·瓦莉说:“很感谢有这样一位中国医生在我们身边。从临床技术、带教培训,到学科发展、人文关怀,他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和灵感。感谢有他,感谢中国医疗队!”
泰乐的“重生”,也是过去20多年来一批批中国援巴新医疗队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的一个缩影。
泰乐出院
巴新的医疗资源极不均衡,泰乐的成功治疗受到该国媒体广泛报道后,刘振球和医院希望能引起社会和政府的关注,以分配更多资源用于新生儿护理。如果未来巴新能拥有更多的新生儿呼吸机,无疑可以拯救更多稚嫩的生命,减轻更多家庭的痛苦。
在一年的任期完成后,为了继续帮助巴新医院建立合格的新生儿护理团队,传播关键技术,如新生儿复苏、新生儿机械通气、围产期保健、新生儿代谢和听力筛查,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筛查,进一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以拯救更多生命,刘振球又自愿申请留下,担任第12批中国医疗队的副队长。
刘振球不仅给当地儿科引入了新的方法和技术,他还积极参与各种临床活动,包括查房、培训和门诊诊所,对本地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授人以渔。
两年多时间里,他进行了超过3000次查房,培训和教授了300多人,发表了35场学术讲座,进行了21场新生儿复苏技能培训。他组织了一个团队编制了新生儿护理的临床指南,制作了新生儿复苏教学视频,录制了新生儿复苏培训课程,组装了新生儿呼吸机,并制作了新生儿胃肠减压装置和造口袋。
带领住院医师查房
刘振球还通过个人影响力筹集了约10万基纳(20万元人民币)的慈善基金,用于给病房安装空调、电视、伴护椅等设备,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还提供了婴儿必需的用品,如尿布和婴儿奶粉,减轻了父母和监护人的负担。此外,炉子、大米、咖啡和其他物资的引入改善了专门员工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护理。
但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刘振球一直在呼吁巴新有关各方面能够提高对妇女儿童长期保健的关注,更多深层的公共卫生措施亟需到位。
例如,在巴新,几乎没有产前检查。医护人员和孕妇都没有这样的意识。另一方面,新生儿的常规听力视力筛查也几乎是空白。“我们必须要呼吁大家提高卫生意识,让更多的社会资源向母婴这个特殊群体倾斜。”他说道。
所幸的是,第13批医疗队中,继续派来了一位儿科医生,也是刘振球在国内医院的同事。刘振球表示,他们希望继续着手的方向包括培养好当地医护人才,帮助他们掌握好关键技术,能够帮助拯救更多的生命。
呼吸机培训
从微创到肿瘤治疗中心
第12批医疗队刚抵达巴新时,正值新冠疫情的严重暴发期,首都地区处于封锁状态。随着疫情升级,感染人数大幅增加,死亡率上升,医院急需氧气和床位等重要资源。甚至医护人员也大规模感染这种病毒。中国医疗队当时立即加入前线,参与抗击大流行的工作,并为感染患者提供治疗。
作为南太平洋地区最大的岛国,也是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巴新的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首都地区拥有全国最好的医疗设施和资源,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内陆地区医疗水平更为落后。
为戈罗卡当地民众接种中国疫苗
为了推广医疗技术,为更多人提供服务,中国医疗队开展了一系列的外展诊所,覆盖不仅包括首都地区,还包括中部省、新爱尔兰省和莫罗贝省等地。
这一系列的外展诊所活动不仅旨在满足当地的紧急医疗需求,还旨在实现长期的医疗改进。通过向更多的医疗专业人员传授知识和技能,中国医疗队希望提高整个巴新的医疗水平,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并为医疗资源更加公平、公正、广泛的分配做出贡献。
第12批中国医疗队队长,来自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陈刚也是中国医疗队中首位派赴巴新的胃肠外科医生,据他的观察,巴新在肿瘤病方面由于药物、肿瘤检测和治疗设备都很短缺,治疗是相对不规范的。
陈刚介绍,巴新地区口腔癌、舌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发病率都比较高,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筛查的概念,很多病人来就诊的时候,病期都已经比较晚。
“比如说有一些化疗的病人在病情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应该是按照标准的方案进行化疗,但是在巴新往往因为药物短缺,化疗了一两个周期药就没有了。”陈刚说。
再比如在国内最常见的CT设备,在巴新很短缺,即便做了效果也很差,不能达到所期望的精确分析的程度。
“在国内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微创的方式来进行一个补充,他们这里从来没有腔镜操作,一个是没有技术,另外一个也没有那个理念。”陈刚说。
多年来,在中国医疗队的努力下,微创手术的理念逐渐被引进。最早在2017年泌尿外科引入了微创手术,随后逐渐扩展到其他科室。现在能够开展微创手术的科室已经扩展到妇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脑外科。
中国巴新友好微创外科中心挂牌
陈刚向澎湃新闻介绍,2022年,医疗队建立了中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友谊微创手术中心。2023年3月,启动了微创手术培训项目,由中国医疗队和莫尔兹比港总医院共同管理运营,不仅能够开展普外科、泌尿外科、妇科、神经外科等各类微创外科手术,还能对当地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推动巴新微创外科发展。
陈刚介绍,下一步中巴新还计划合作建立肿瘤中心,现在已经初具雏形,只等完成一些肿瘤相关治疗的设备购置。而陈刚在国内工作的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作为一个肿瘤专科医院,将提供人员培训,派出专家把肿瘤相关的一些规范的治疗以及一些先进的技术带过来。
“包括这次我们派员组建第十三队的时候,我们也考虑到遴选我们的放疗科的医生,同时他也是肿瘤内科的医生,希望提前把他们肿瘤规划治疗的一个意识概念先树立起来。”陈刚说。
中国医疗援外60年
今年是中国派遣援外医疗队60周年。截至今年6月,中国已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援外医疗队队员3万人次,援建医疗卫生设施共130余所,诊治患者近3亿人次。
目前,中国医疗队员们仍奋战在全球56个国家115个医疗点,继续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着大爱无疆的感人故事,为增进世界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在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日前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今年也是重庆市连续承派援巴新中国医疗队的第21个年头。2002年,受卫生部(现已改组为国家卫健委)委托,重庆市向南太岛国巴新派遣中国援外医疗队,这是我国派往南太地区的首支中国医疗队。截至2023年10月,重庆市已向巴新派遣13批医疗队,共计130人次,医疗队在巴新开展新技术233项,培训带教医务人员9300余人次,累计诊治患者16.4万人次。
中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大使曾凡华向澎湃新闻表示, 中巴新传统友谊源远流长,医疗卫生合作是两国人民间深厚友谊的最佳见证之一。21年来,13批医疗队共130位中国医务工作者远跨重洋来到巴新,为改善巴新的医疗卫生状况,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出积极贡献,也为两国进一步扩大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3年10月15日,陈刚和刘振球结束了他们此次援助巴新医疗的使命,返回中国,离开了与他们一同工作了929天的美好朋友和同事。分离前,科室的同事们为他们举办了欢送会,许多人都流下了眼泪。巴新当地媒体以“再见了,中国医生”的标题整版报道了刘振球和他的同事们的故事。
“我真的觉得这段经历很有意义,毕生难忘。”刘振球说道。他和同事们托付巴新当地华侨继续关注泰乐的成长。“我们想要一直资助他上到大学。”他说。
中巴新之间的这段医疗援助故事并没有画下句点。随着第13批医疗队的到来,两国民间相交的佳话将续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