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中非命运共同体,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推动构建新型南北关系——罗照辉署长接受《世界知识画报·外交视界》专访实录(二)

2023-11-08 20:58:34 来源: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

  近日,《世界知识画报·外交视界》连续刊发专访罗照辉署长文章,本期罗照辉署长重点围绕如何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推动构建新型南北关系等答问。

  外交视界:习近平主席不久前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并访问南非,期间还主持中非领导人对话会,中非关系进入新阶段。能否请您介绍中非发展援助合作总体情况,以及未来前景?

  罗照辉:8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领导人对话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提出“支持非洲工业化倡议”“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三大倡议,宣布明年将在中国举办下一届中非合作论坛会议,得到热烈回应。这是中非合作最新成果,中非关系进入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

  中国和非洲传统友谊深厚,命运休戚与共。多年来,我国为非洲援建了坦赞铁路、毛里塔尼亚友谊港等一大批项目,为支持非洲国家独立自主、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践行习近平外交思想,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在中非合作论坛、“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框架下,宣布“九大工程”等一系列对非援助新政策新措施。我们不求回报,收获了珍贵友谊。1971年,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多年来,非洲国家在涉台湾、人权问题上,坚定支持我国。

  一是促进农业发展。中国始终将支持非洲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为对非合作的优先重点领域,共帮助50多个非洲国家实施500多个农业援助项目,涉及农业种植、粮食仓储、农业机械、农田灌溉及农产品加工等各个领域。我在非援建的20多个农业示范中心,开展育种、传播等领域培训。近几年来非洲遭受自然灾害的时刻,中国政府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提供紧急粮食援助。

  二是推动卫生发展。中国长期致力于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形成了援非医疗队、援建医院、疟疾防治中心、捐赠药品和设备、医疗人员培训等全方位立体式医疗援助体系。我们累计向非洲国家派出医疗队员近3万名,足迹遍布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救治了近3亿名非洲患者;为非洲援建了百余所医院、抗疟中心,无偿提供医疗物资援助,为非洲国家培训了数万名本土医护人员;帮助非洲国家应对埃博拉、新冠疫情等重大突发性疾病挑战。

  三是改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一直是中国对非援助的重点领域。坦赞铁路是中国早期支持非洲跨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建成后,中国不间断地开展技术合作,为铁路运营管理提供帮助。中国积极支持非洲联合自强和一体化进程,援建了非洲联盟总部大楼(非盟会议中心)、非洲疾控中心总部等项目。10年来,中国在非洲参与建设6000多公里铁路、6000多公里公路、80多个大型电力设施。

  四是加强能力建设。中国与非洲兄弟分享治国理政经验,帮助他们扶贫,以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职业技能。我累计向非洲国家派出各类援外专家和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30多万人。为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人员2.5万多名。在40个非洲国家的45所医院开展合作交流,提供指导并分享经验。习近平主席在近期举行的中非领导人对话会上,又宣布邀请2万名非洲国家政府官员和技术人才参加研修研讨活动。

  外交视界:当前我们面临地缘冲突上升、大国博弈加剧、南北合作放缓、发展鸿沟拉大等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请问您如何看待当前国际发展合作形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罗照辉:当前,世界正逐渐走出新冠疫情阴霾,疫后经济复苏艰难,发展前路依然暗淡。一方面,疫情吞噬全球几十年的发展成果,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落实受阻,人类社会面临的发展赤字有增无减,世界对通过发展和合作发展实现疫后经济社会复苏的愿望更为迫切,对国际发展合作期待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国际发展合作领域南北博弈加剧。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寻求共同发展意愿上升,谋求规则制定权、舆论话语权将更加主动。美国等发达国家则将地缘战略、意识形态作为重要考量,加大对新兴援助国家、受援国等南方国家的规制。中国积极引领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取得重要成果。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中国在行动。但这远远不够,破解全球发展难题需要全球共同行动,认真思考国际发展合作事业的前进方向。

  首先,我国将继续引导国际发展合作。我国有习近平主席的国际发展合作新理念新倡议,有高质量发展,有体制优势,有广受欢迎的援外模式,还有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资源投入的承诺,中国国际发展合作事业必将有更大作为、更大贡献。中国会继续坚定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不会失速、只会加速从“大写意”向“工笔画”转型升级。

  第二,多边平台作用相对突出。联合国要在一体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全球发展倡议方面发挥关键和引领作用,推进全球发展治理,加强政策协调,坚持发展优先,注重持续共同行动,杜绝空谈清谈。金砖、上合、东盟、非盟等区域多边组织,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地区自贸安排,将突出其地域特点、援投贸融合等优势,深度对接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各国发展战略,与联合国系统形成良性互动,互为补充。

  第三,南南合作分量持续上升。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传统受援国、新兴援助国的界限逐渐模糊、融合,“全球南方”参与全球治理,南南抱团,寻求共同发展意愿上升,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更加积极,谋求规则制定权、舆论话语权更加主动。我国一贯主张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合作共赢、义利相兼等理念、主张,更受认同。南方国家要在减贫与粮食安全、健康卫生、气变与绿色发展、互联互通等领域加大合作力度。还要特别注意解决全球不安全问题,为推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全球发展倡议营造适宜环境。

  第四,国际发展合作领域南北博弈不会停息。南北关系将深刻影响国际发展合作前景。美西方推进选择性多边主义,地缘战略、意识形态正在成为其开展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考量。在规则、标准、理念等方面将持续发力,加大对新兴援助国家、受援国等南方国家的规制。美西方遏制中国态势也不会变。在国际发展合作领域,竞合关系将动态调整。要持续推动南北对话,实现优势互补,秉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在发展理念、规则、标准等方面求同存异,推动构建新型南北关系。发达国家应率先履行官方发展援助承诺,发展中国家要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责任编辑: 张旭烨 侯强 ]
0100903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299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