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至8日,第二届中国-印度洋地区发展合作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本届论坛由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来自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300余名中外嘉宾出席,围绕“助力蓝色可持续发展,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主题,就蓝色经济合作、蓝色防灾减灾合作、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议题达成广泛共识,并发布《中国-印度洋地区蓝色经济发展合作联合声明》。
印度洋连接亚洲、非洲和大洋洲,是中国和地区国家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和通道,区域内国家都面临着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任务,以及海洋治理缺失、生态恶化的共同挑战。与会嘉宾一致认为,聚焦蓝色经济发展,深化双方务实合作,是当下的共同愿景。
“这次会议表明了印度洋地区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承诺,表明中国与印度洋地区加强合作的美好愿望。”塞舌尔总统拉姆卡拉旺表示,“中国作为重要参与者,对于支持印度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互联互通,为印度洋地区带来显著效益。我们将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伊朗财经部副部长兼投资与经济技术援助组织主席阿里·费克里认为,蓝色经济理念正由科技推动而发展,它涉及渔业、航运、海上油气开发等多个领域。“提高应对各种冲击和灾害的能力,在海洋相关政策方面开展合作,促进渔业、可再生能源、交通等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加强海洋运输、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海洋资源至关重要。伊朗政府鼓励蓝色经济发展,这将为今后的合作铺平道路。”
海平面上升、灾难性海难、海洋缺氧和海洋酸化等各种海洋灾害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人们的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乃至生命健康,同时也制约着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南非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部部长西赫莱·齐卡拉拉认为,采取协调和紧急的行动保护海洋是现时之需。“我们需要在蓝色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方面结成更好的伙伴关系,如分享早期预警信息、加强蓝色基础设施建设等,共同加大对海洋科学研究的投资力度,建立风险预测机制,以增强应对灾害的韧性。”
自然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占海表示,实施大科学计划是“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倡议的重要抓手,将通过观测研究深海神经物质、能量等信息传递过程,研发神经智能观测和模拟技术等方式,构建观测、模拟、预测一体化的数字平台,为深海保护与自然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数据和政策依据。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研究院副院长叶海林认为,促进蓝色经济发展,学术界和智库之间的交流对话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希望有更多的印度洋地区学者与中国学者开展合作。对此他建议建立共同的研究框架、区域合作框架和合作范式以及更多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
发展海洋经济、增进海洋福祉、共享海洋合作成果是各方普遍期待。会上发布《中国-印度洋地区蓝色经济发展合作联合声明》及成果清单,包括中国-印度洋地区蓝色防灾减灾联盟、蓝色经济智库网络、中非卫星遥感应用合作中心等。各方赞赏中方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对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联合国“海洋十年”的积极作用,表示愿持续深化本地区海洋发展合作,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提升海洋治理能力,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
海上丝路、瓷器之路、香料之路,是中国与印度洋地区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如今,中国与印度洋地区各国携起手来,成为促进蓝色可持续发展的天然伙伴。
(转自光明日报客户端)